(原标题: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首届火炬论坛擘画“融合”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月6日至7日,首届火炬论坛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举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首届火炬论坛的主题也正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在论坛上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下一步,要壮大关键载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峰在论坛上表示。
从过往来看,我国发展情况如何?据张峰介绍,工信部火炬中心从科技供给、企业培育、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中,企业培育方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了6000万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了1557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业发展方面,张峰介绍,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178家国家高新区和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国家高新区持续做大做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独角兽企业和80%的全国共建实验室,贡献了全国GDP的14.3%。
国家高新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载体,肩负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使命。
从苏州高新区来看,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苏州高新区正全力推进环南大科创圈建设,其核心就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沈琰表示,具体来说,就是重点聚焦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做好三项服务:一是强化前端概念验证,精准筛选有市场潜力的“种子”,二是突破中试工程化瓶颈,着力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工艺放大和产品定型难题,三是保障产业承接,为成熟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考虑诸多影响因素。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对此,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提到,要加快建设高新区企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国际创新网络,开放资源创建各类联合体、加大共性技术和平台的布局。“光靠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是难成气候的,需要联合,而高新区能提供有力的平台,使各类企业的实验室形成一个创新联盟,这样的网络能有力地支撑企业走出去。”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则关注人工智能的影响。白津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时代已经改变,从今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建议》,核心逻辑都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变迁。“必须将这种融合置于时代维度去思考、理解与推进,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优势,认为引进一些技术、引进一些创业企业就是融合,这种融合程度是有限的。”
白津夫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建议》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其中高新区就是重点区域的增长极。面对我国已经开启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新区要成为智能创新引领区、智能应用的示范区、智能发展的先行区,要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再创高新区发展的新规划。
面向未来,张峰表示,火炬工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和创新品牌。下一步,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继续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要壮大关键载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明确发展路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更多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发挥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作用,发挥企业创新积分制作用,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二是搭建高水平载体,推动国家高新区向高、向新发展,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新路、开新局。扎实推进高新区新赛道的培育,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的产品,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涌现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三是优化发展生态,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等。建设全国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培育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以标准为引领,发挥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推进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通过做强做优做大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