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11月出口同比+6.7%,前值为+12.7%;进口同比-3.9%,前值-2.3%;贸易顺差974.4亿美元,前值957.19亿美元。

  11月出口环比弱于同期,存在10月“错位”、数据偏高的影响。环比来看,往年11月出口通常较10月增长5%左右,今年环比+1%。10月因需求后置导致出口表现强劲,11月短期因素消褪造成出口环比相对偏低。但出口金额仍在高位水平,韧性不弱。

  1、出口:欧盟加征关税的影响渐现

  (1)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幅收窄。四类非耐用消费品(服装、鞋靴、箱包、玩具)合计同比+1.9%、环比-0.5%,圣诞季、需求后置的影响减褪,非耐用消费品出口小幅走弱。

  (2)中间品出口放缓,贡献度回落。塑料制品、钢材、铝材、集成电路、通用设备五类中间品,合计同比下滑至+10.3%(10月为+15.8%),合计贡献度13.9%、较10月下降3pct。中间品出口整体保持领先,但弹性略有转弱。

  (3)耐用消费品:1)电子产品:出口动力继续增强,手机拖累收窄、笔记本电脑强势进一步巩固。2)汽车:出口增速转负,成为11月出口最大拖累项。

  (4)国别:1)美欧日:出口占比连降3个月,其中美、日占比持稳,欧盟下降0.8个百分点,关税政策的影响有所显现。2)东盟:占比反弹,或对应欧盟关税政策之下转口贸易上升。

  总结:11月出口动能有所放缓,一是10月出口短暂冲高、造成11月环比相对偏弱,二是欧盟对汽车加征关税的影响有所显现,三是传统淡季影响的叠加。合并10月、11月而言,出口维持在同期偏高水平,预计四季度净出口贡献不低,是带动全年达标5%的重要分项。明年而言,美国加征关税的强度、落地时点不确定,对出口弹性和节奏的影响暂未可知。若幅度持平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则对美出口下滑或拖累总出口增速4-5pct左右。相对确定的是,11月PMI显示新出口订单加速回暖,按照订单领先实际出口约3个月的规律,明年一季度“抢出口”效应有望释放,出口韧性有望保持。

  2、进口:降幅扩大、动能放缓,中间品支撑转弱

  11月进口金额同比-3.9%,环比+0.7%,往年同期(以来)环比平均+8.6%。金额上看,9月以来增量政策对进口环比的提振暂不明显,但PMI进口、采购环比上行,这一背离或主要指向价格的拖累仍在扩大。

  分商品:(1)上游进口价格走势分化,除原油外,其他大宗品进口数量增速均有放缓;(2)中间品进口增幅收窄。(3)下游消费品拖累小幅改善。

  总结:11月进口增速延续下探,价格对上游进口的扰动仍突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生产的提振或有减弱,体现为大宗品进口数量增速下滑、中间品进口亦放缓。原因上,一是前期宏观增量政策的影响仍在释放,但边际上对生产信心的提振作用或较10月转弱;二是临近年尾,叠加明年春节较早,11月生产备货的积极性或不及同期;三是价格的拖累依然突出,并未看到显著改善。12月政治局会议对稳增长、扩内需的表述偏积极,后续宏观政策接续发力或不会缺席,进口数量改善依然可期,但PPI前瞻来看,短期价格的拖累或难有趋势性好转,对进口弹性的扰动大概率延续。

  风险提示:接续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