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剧崛起,长剧岌岌可危?从“古偶新剧对打”谈长剧困境
《国色芳华》和《白月梵星》同日开播,一个是杨紫李现二搭、芒果难得一见的古装S+,一个是衰了一年的爱奇艺拿出的白鹿挑大梁的古装玄幻。二者开播就喜提数个微博热搜,播出数据更是都一路走高,2025年刚开年,古偶就来了一次正面对打(虽然前者可能不见得接受“古偶”这个标签)。
《国色芳华》海报
《白月梵星》海报
在2024年,“古偶完了”之类的说法几乎持续一整年,直到《永夜星河》和《九重紫》的热播,再次提振了行业对古偶的信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古偶依然是最受中剧、短剧冲击的长剧类型之一。
究其原因,一是古偶的创制作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最适宜中短剧模仿和生产(据悉,这两年的横店古装组,大部分都是中短剧);二是古偶这一类型的观众需求主要指向“嗑cp”的单一情绪满足,使得中短剧生产时在内容端的创制作难度较低(目前还难以想象《人世间》《小巷人家》这类现实主义长剧做成中短剧的可能性)。
《九重紫》海报
可以说,古偶长剧急需调整创制作模式,建立类型“护城河”,应对中短剧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以《国色芳华》和《白月梵星》两个剧为例,也许可以漫谈一下未来古偶长剧“护城河”的搭建,以及古偶长剧所面对的困境与挑战。
《国色芳华》,典型的S+大制作,创制作团队清一色的行业顶配,剧本和制作走的都是正剧味儿的路子,演员从主角到配角,演技基本无太大瑕疵,妆造美术置景,仔细研究历史资料做还原,钱往刀刃上花,也就成就了该剧播出时被称赞的“知否味儿”。
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何能成为古偶长剧的典范,就是因为以历史正剧态度在做架空的古装情感剧。剧本过硬,人物和人物关系值得细品,演员表演过关,剧情娓娓道来而不乏值得深思和回味之处,服化道方面也较为落地,用心用力,才成就了至今被人反复提及和品味的经典。
《国色芳华》实话实说,目前来看其剧本质量远未达到《知否》的水准,开篇五集,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搭建,还是比较流于表面和标签化的,但服化道水准确实算近几年同类作品中水准较高的。青年导演丁梓光之前做过《以家人之名》《去有风的地方》等爆款剧集,在视觉呈现方面有较高水平。
《国色芳华》剧照
另外,作为这几年最扛剧的90花杨紫,目前确有其“内娱无代餐”的硬实力。虽然《国色芳华》前五集的人设、剧情上并无太多令人惊喜之处,但杨紫依然以其演技撑住了角色,尤其几场哭戏,情绪感染力强。而她和李现之前还合作过《亲爱的,热爱的》,两人再度合作,默契度和所谓CP感是在的,口碑和话题度更是不缺。
《国色芳华》剧照
从《国色芳华》的例子看来,古偶长剧未来的“护城河”之一,应该还是S+的主创阵容、制作班底,以中短剧难以企及的投入和成色来捍卫其唯一性。
《白月梵星》则是另一种,该剧的玄幻题材本身在古偶中属于千篇一律,服化道等方面走的也是性价比路线,从剧集成本上来说,应该是远低于《国色芳华》的。其开播即热播,一方面要归功于白鹿的号召力,一方面则是剧集的题材微创新。《白月梵星》开篇的修仙女主+妖王男主的设定,起码一上来就建立起了错位的人物张力。“贫穷仙宗”“耍赖仙师”等设定也在力图突破一些同题材中人物类型的刻板印象。
《白月梵星》剧照
从这几年行业的共识来看,题材微创新,似乎是近年来古偶创作中反复提倡,百试百灵的操作。不改变类型故事的大模块,比如修仙恋爱神魔大战保护三界苍生等设定,一百个玄幻一百个是这套。但要在大模块中寻求小新意,比如《永夜星河》的穿书女配、攻略反派设定,比如《苍兰诀》的男主是魔头设定,比如《长月烬明》的时空穿越、魔神养成设定,都是在螺狮壳里做创新。而这些剧本端的微创新,一是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二是成本低性价比高。
《永夜星河》剧照
《苍兰诀》剧照
《长月烬明》剧照
如果没有S+的大投入,微创新,可能是古偶长剧未来一段时间的创作方向。但这一创作方式,是很难形成“护城河”的。中短剧对于观众审美需求,社会风潮变化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很多时候都高于长剧,因此,类似缺乏创制作门槛的微创新,中短剧的迭代和尝试速度,是比长剧快的。
那难道没有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古偶长剧就岌岌可危了吗?我们可以重新把目光投回到《永夜星河》《苍兰诀》《九重紫》,甚至《花间令》《惜花芷》这些以小搏大成功的古偶长剧上。让它们真正突出重围的,并非仅仅是内容微创新,而是实打实在用心做剧。
《永夜星河》的“赛博朋克”风和男女主表演出圈,《九重紫》的无数高光镜头、情感名场面,《花间令》的女配上桌,无一不是团队尊重内容创作也尊重自己的工作,进而达成了尊重观众智商和眼睛的效果。甚至,近几年出圈的中剧和短剧内容以及团队,能够被观众看到和赞赏,究其原因,咱们少谈些形而上的方法论,朴素地说,就是人家做事认真,尊重观众,只要你拿出好内容,不愁观众看不到。
《花间令》剧照
媒介形式、内容形式,始终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从媒介形式说,十年前,在“网络剧”冲击“台播剧”时,干翻“台播剧”的不是资本,是“台播剧”自己:是国内大多数习惯了媒介霸主地位的电视台甘于停滞不前,没有及时调整制播策略,没有进行产业升级,才被时代抛下。众多省级卫视中一直敢于创新、敢于自己卷自己的湖南卫视,成为了唯一转型成功,手握一流卫视和一线网络平台双资源的省级电视台,人家怎么没被“干翻”?
而说到内容形式,中剧不同于微短剧,其动辄二十多分钟的时长,让其在创作方法论上与三四十分钟一集的长剧分野并不大,主要的差别在于叙事效率。能够在中剧赛道跑通的佳作,深谙在二十多分钟的长度里有效进行高强度叙事和创造高情感浓度之道。这一优势,平移到长剧一样适用,比如《九重紫》的导演曾庆杰就把中剧中的经验用到了长剧中,效果极佳。而今年被业内说了无数次的“长剧短剧化”,让我们回到提出这一概念的《墨雨云间》导演马诗歌在2024年6月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时的观点:
“短剧一般一集十几二十分钟,整部剧大概两百分钟。受篇幅所限,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会训练短剧的创作者必须在短时间内给出足够精彩有效的情节。”马诗歌说,“短剧一般没有明星卡司,制作成本也相对低廉,那靠什么吸引观众?只有剧情。剧情是短剧唯一的武器。”但马诗歌也强调,剧情足够吸引人,故事节奏足够快,不是短剧的专属。“美剧的信息量很大,叙事节奏很快,但没人会说,美剧像短剧吧?”马诗歌在这篇采访中总结道:“所以在我看来,并不是机械地把短剧方法论放到长剧创作中,而是长剧在回归靠剧情吸引观众的正确创作模式。”
注意,他用的是“回归”这个词,提的是“正确的创作模式”。他这句话,笔者深以为然:不是长剧不行了,是有些人做长剧方法不对了。回到中短剧对古偶长剧的冲击,也许除了感受外在危机,行业从业者可以从自身出发,反思一下,到底是长剧这个内容形式“不行”了,还是“你自己不行”:有没有资方的傲慢和不专业?有没有平台的逐利和唯数据论?创作者有没有对古偶题材先在的轻视和偷懒?制作团队有没有“套模板”式的敷衍了事?演员有没有赚快钱的不当回事?
《墨雨云间》剧照
笔者也重申一个多年观点:没有任何类型天生廉价粗糙无精品,也没有任何题材天生高贵文艺上档次。“饭碗是自己的神明”,这是编剧兰晓龙曾写在自己微博的一句话,其实就是一句基本常识。近几年,有些人有些团队,古偶明明是你的饭碗,但却格外看不上古偶,总觉得攒几个顶流明星,拉几十个广告招商,整一个署了十几二十号编剧的垃圾剧本,就能整个大活,实际上在2024年输得格外好笑。
劝一句,看不起古偶就别做古偶,有的是尊重类型和创作规律的创作者来取代你,不是中短剧来革你的命了,是你自己封建腐朽落后该下去了,别颠倒因果。人家尊重创作规律、用心创作的长剧团队,别说被革命,甚至还是无数中短剧内容和团队学习和“模仿”的标杆。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