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颜伟 张焱)2024年是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60周年,12月13—14日,2024年度绵阳科技城重大人才活动——“三线建设与当代中国战略腹地”全国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俊辉认为,西南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绵阳分校(“651”工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三线建设培育的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特别是四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三线建设的成果和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谈到,三线建设实现了国家应对国际形势的重大战略目标,也促进了四川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方面高速发展。希望专家学者充分挖掘三线历史资源,深化“三线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以更优质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当代()社社长李正华表示,绵阳在三线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三线建设不仅推动了绵阳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工业体系的完善与升级。研究者应当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高度来审视三线建设及其研究,为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武力回顾了三线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建设历程,介绍了学术界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主题及分布。他表示,三线建设研究要体现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原主任田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有贵、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忠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副主任赵锋分别作报告。

  田芊回顾了1964—1979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艰苦曲折的建设发展历程,提出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三线建设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郑有贵基于多年来的扎实调研,分享了三线建设对战略腹地的启示、历史地位评判的依据、三线建设研究的拓展深化、三维效应等研究成果。

  谢忠文结合我国三线建设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成效,探讨了三线建设对国家战略腹地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启示,认为三线建设显著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形成了若干新的工业中心,促进城市兴起。

  赵锋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三线建设代表性实物征集情况,提出目前三线实物征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认为三线建设实物遗存的征集、保护、留存对见证和反映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会议期间,“‘聚焦绵阳·读懂中国’三线建设主题展”在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展出。该展览系统梳理了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的四个重要阶段,介绍了四川省原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的中央直属项目、现存遗址和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启动了《原四川省绵阳(专区)地区三线建设史料文库》·第一辑和《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64—1979)》史料的整理编撰工作。

  为促进三线建设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当代中国出版社与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达成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策划出版“三线建设文化传承丛书”“三线建设与当代中国战略腹地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原四川省绵阳(专区)地区三线建设史料文库”等。

  此次学术交流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当代中国出版社、西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协办。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