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11月15日,由科技部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4个代表队、247名选手通过多元化讲解形式与多媒体展示手段,让公众身临其境般感受科学知识的独特魅力。

经过为期3天决赛的角逐与较量,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牛芊茵、盘锦海事局白云飞、哈尔滨工业大学于尚洋、广东科学中心梁碧芝等10名选手获得特等奖,摘下2024年“全国十佳科普使者”桂冠。大赛还评出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最具网络人气奖10名,三等奖和专项奖若干名。

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选手来自各行各业

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本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在预赛阶段,各地先后组织选拔赛多达1968场次,累计吸引64366名参赛者报名,赛事累计观看受众超320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涵盖科研人员、工程师、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员、医护人员、高校师生、新闻记者和播音主持、科普场馆辅导员、高新企业职员、社区基层干部等,其中不乏“05后”科普新生力量,呈现年龄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他们在赛场上各显神通,以生动的讲解展示科学的魅力,向科学家精神致敬。

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科普选题包罗万象

喝奶茶的塑料吸管竟然是“隐形杀手”?竹子长这么高,身份居然是草?金丝猴为何长得乖乖巧巧?4克重的DNA居然能装下全球一整年的数据量……

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比赛现场,选手结合工作和生活实践,以极具趣味化的语言风格和生动有趣的表达形式,带领公众解锁神秘的前沿科技,深入探讨当下的社会热点,全面解读生活中的百科知识,并将科学与文化传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讲解的全过程中,选手始终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其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让原本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以及令人敬仰的科学家精神,如春风化雨般进入大众的心里,在人们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起大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的热情。

创新赛制规则

从山东快板到说唱才艺,从模仿鸟叫到角色配音,再从新闻主播到段子手,各种身份轮番切换……比赛现场,选手在1分钟内展示个人科普故事。

为激励选手创新形式,增强科普思维和实践能力,今年大赛首设“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鼓励选手用多元的风格和特色,吸引公众关注科普,增强科普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和情绪共鸣。

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今年大赛还要求选手在半决赛与总决赛的自主命题讲解选题不能相同,以此考验选手在不同题材上的讲解能力,也进一步丰富了大赛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满足公众对更多元、更丰富科普内容的需求。

本届大赛评委、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曹静表示,“我秀科普”环节主要目的是展现选手对科普的一种理解和认识。选手在实践过程中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最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把深奥的科学传递给百姓,最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选手应在该环节传达“让公众理解科学、欣赏科学和科学向善”的理念。

社会关注持续升级

为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本届大赛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话题互动和全网直播,利用AI生成技术实现赛场人机互动,实现科普“全民狂欢”。截至11月15日17时,全国参赛选手达近30万人次,大赛全网观看和阅读量累计580万,相关话题阅读数超500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超过2.4亿人次。

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闭幕:赛制规则创新,选题包罗万象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作为科技部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型科普传播品牌活动,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促进科学传播、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国家级科普工作平台,为我国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大赛评委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随着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已经逐渐成为公众的自觉选择,对高质量科普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普讲解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价值观的塑造。本届大赛的选手不仅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还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结合,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严谨又不失趣味,让观众们从中受益,真正做到了“让科普流行起来”。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