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孜孜不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许许多多感人的尊师求学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人们勤奋好学,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
学程门
学程门典故源自汉朝大儒扬雄。扬雄博学多识,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他自幼家贫,刻苦自学,求学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有一天,扬雄听说著名经学家刘歆在长安教授《易经》,便徒步前往拜师求学。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扬雄身穿单衣,冒着风雪赶路。途中,他饥寒交迫,却不忘学习,《易经》的经文始终揣在怀里,边走边读。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跋涉,扬雄终于来到长安。刘歆见扬雄衣衫单薄,冻得浑身发抖,深为感动,连忙将他迎进屋内。扬雄拿出自己研习《易经》的心得,向刘歆请教。刘歆见扬雄学识渊博,勤奋好学,欣然收其为徒。
立雪求道
扬雄拜师后,更加发奋学习。他每天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地读书。有一次,刘歆正在讲学堂授课,扬雄因故迟到。刘歆见他浑身是雪,便问他缘由。扬雄答道:“天寒地冻,路上积雪难行,弟子赶到这里来见老师,中途耽搁了时间。”
刘歆听后,十分感动,称赞扬雄“立雪求道”。从此,“立雪求道”便成为后世尊师重道、孜孜不倦的代名词。
尊师重道
学程门典故中,扬雄尊师重道的精神令人敬仰。他跋山涉水,千里求师,只为一睹恩师的真容,领略经学的真谛。在学习过程中,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尊师重道。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尊师重道不仅是学生应有的美德,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弘扬的传统美德。
孜孜不倦
学程门典故中,扬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也令人钦佩。他冒着风雪求学,废寝忘食地读书,体现了对知识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勤奋刻苦”的传统美德相契合。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名士都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真理。西汉的司马迁,历经磨难,依然坚持著书立说,编纂出《史记》这部伟大著作;东汉的张衡,潜心钻研天文学,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唐朝的李白,一生浪迹天涯,却始终不忘诗歌创作,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传承美德
学程门典故中尊师重道、孜孜不倦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当代社会,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营造尊师重教、求知求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生要尊敬老师,虚心求教,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教诲。老师要爱护学生,诲人不倦,以自己的品德和学识感染学生。家长要支持教育,重视孩子的教育,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的尊师重道、孜孜不倦的良好品质。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只有孜孜不倦,才能取得伟大成就。让我们传承学程门典故中传统美德,弘扬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培养更多栋梁之材,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