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外科主任忙手术,你怎么喜欢抽空写科普文章?”早在20多年前,当时的一位前辈就这样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的董健教授。原因也简单,因为董健“有话要说,有问必答”。
继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后,董健今年再次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他笑道:“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病人来看病,许多问题在门诊没时间跟病人细说,又担心解释不清楚,那就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做科普呗!”
实实在在地做科普
60%的精力给了临床医疗,20%给了教学科研,剩下的20%留给了医学科普。“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如果能让大家少受点罪、少走点弯路,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董健踏上科普之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对患者健康的深切关怀。20年前,他在与众多患者交流后深刻意识到,预防疾病、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他看来,医学科普是医者仁心的自然延伸,是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董健深知,要让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公众真正受益,就必须在科普内容和形式上,结合大众需求不断创新。最初,他用图书来传播科普知识,并主编了多部骨科健康科普书籍。2014年,以“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这套科普书为基础,董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文字形式的科普外,董健还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健康知识。他示范颈腰椎健身操、拍摄微视频,主演微电影《脊柱上的拆弹专家》,生动展示了现代医学对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治的全过程,让公众对晚期肿瘤的治疗理念有了新认识。他还定期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上进行健康讲座,参加访谈节目;长期深入长三角及边疆各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宣讲骨科和脊柱的健康知识……这些多样化的科普形式不仅让健康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也极大地拓宽了科普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令董健感到欣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了科普队伍。“现在江湖郎中的伪科普不少,一线医生来从事科普工作,效果特别好。”
今年,董健集结了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的教授专家团队,编写出版了“医学专家聊健康热点”系列丛书,共计18本。该套丛书涵盖了骨科、心脏、胃肠消化、皮肤美容等学科领域,通过融媒体出版的创新形式,将文字、图片与视频有机结合。“普通人能看得懂、用得上的科普,才是实实在在的科普。”这是董健在科普创作时一直坚持的原则。
踏踏实实地育才筑基
,在董健的推动下,国内首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汇聚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普精英,包括医院各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新闻从业者等。由于出色的创新实践活动,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迎来了一门新课程——“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医学科普引领性的第一次被纳入国内大学的研究生院课程。
在董健的牵头下,该课程邀请了临床主任、编审、制片人等多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参与,编写教材并授课,充分发挥了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跨学科的优势。课程配套教材《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以案例、实操训练等方式,向年轻医生传授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年轻医生掌握科普原则,以及做健康科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权威的医学科普需要更多医务人员的参与。帮助医学专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医务工作者走好科普路,至关重要,因此,董健非常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他牵头成立了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设立了青年科普创新基金,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推动医学科普人才梯队建设。
(作者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工作人员)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