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近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其中,一场特别的专题活动格外受人瞩目。
此次活动邀请的两位演讲嘉宾都是国际知名的科普“大咖”: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学专家卡尔·克拉泽尼基。
他们有着相同的头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
“卡林加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2年设立,主要奖励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奖励范围包括科学家、新闻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等。2013年获得“卡林加奖”的李象益是首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人。卡尔·克拉泽尼基在高票获得“卡林加奖”。
“卡林加奖”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见证,见证了他们对科普的热爱与贡献。
卡尔·克拉泽尼基1981年开始做科普,至今已43年。由于他的贡献,有一颗小行星以卡尔·克拉泽尼基的名字命名。李象益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22年,后转入科普战线,至今已有40年。
科普是什么?卡尔·克拉泽尼基在演讲中说,所有表象之下都离不开科学这块基石,而科普是基石之下的基础。
李象益今年86岁,但仍然经常到高校、医院、中小学和社区,甚至是农村偏远地方作科普报告。科普是他热爱的事业。“科普应该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李象益说。
演讲时,李象益掏出一款模型展示说:“它的特点是,无论如何变化,它都是一个球体。这个模型反映出一个道理,科普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果说热爱是他们做科普的动力源泉,那么专业就是他们做好科普的底气。
“22年的科研经验对我做科普有很大帮助,因为我要出科研成果,我要给问题提供答案。”李象益说。
卡尔·克拉泽尼基的知识面非常广。他拿到了数学、物理、生物医药工程、医学、外科学的学位,同时涉猎了电子电气工程、天体物理、计算机、心理学等领域。卡尔·克拉泽尼基长达18年的广泛学习和积累,最终以科普的形式反馈给社会。
做科普40多年来,卡尔·克拉泽尼基出版书籍、给报纸杂志写稿、编写剧本、做演讲和播客,截至目前已撰写48本书。面对当前错误信息泛滥的现状,卡尔·克拉泽尼基又进驻社交媒体平台做科普。
除了热爱和专业,注重交流也是李象益做科普的一个心得:“我非常注意向世界同行学习、加强交流,重视科普理论建设,探索科普教育如何发展。”
最近几年,李象益在思考并实践,科普如何为科技强国建设服务。
科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首先要让公众了解AI、大数据、5G技术、脑科学等高端科技的概念。“为此,必须加强研究高端科技科普化的路径与方法。”李象益说,在这个过程中,大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为科普赋能。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把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标准提高到新高度。科普不仅要让公众知道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还要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这是当今科普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李象益说,“我将为热爱的科普事业不断探索,深耕中国科普事业沃土,让公众不断提高科学素质,享受科学的智慧与快乐!”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