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主办的“第三十六届全国风能装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沈阳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风电开发及设备制造企业、高校及相关机构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金风科技副总裁陈秋华在会上发表了关于面向2030年中国风电发展所面临的场景需求与创新思考的演讲,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洞察与前瞻性的观点。
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我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提前6年实现了2030年12亿千瓦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2025年中国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一系列旨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全国统一的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以及扩大绿色能源消费的法规将陆续出台,为中国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全球风能协会(GWEC)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将实现翻一番的增长,其中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报告也强调,到2030年,风电和光伏将占据中国发电量的52%,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陈秋华在演讲中指出,面向2030年,中国风电在不同维度都展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前景。从“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由示范阶段稳步走向推广,到漂浮式海上风电从试点向商业化迈进;从退役风机循环利用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全球碳市场建设为风电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国风电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迈向“双碳”目标第一个重要节点的过程中,我们仍需深入洞察这些新场景的本质需求,通过技术、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将宏伟的蓝图转化为现实。
作为中国风电领域的佼佼者,金风科技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在技术创新方面,金风科技在智能化和构网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风电应用场景,智能化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秋华分享了金风科技在河南某项目中成功应用智能化技术的案例。在该项目中,金风科技机组精准识别到极端阵风,并自主执行保护动作,确保了机组在25米/秒的大风天气下的安全运行。此外,在青海某风电场,金风科技机组通过桨角和最优增益寻优、精准偏航控制等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了发电效率的大幅提升,相比邻近风电场,等效小时数高出6.7%。
在提升机组可靠性的基础上,构网技术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关键。随着风电在电力系统中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构网型风机和场站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金风科技在新型电力系统下全场景构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新能源大基地、分散式、深远海及“源网荷储”等项目提供了多维度构网型产品与技术服务。同时,金风科技还在国内最早实现了构网型风机的数字、单机和场级示范三级验证,并成功进行了全国首个构网型风储场站220千伏黑启动实验,为构网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技术创新外,跨界合作与模式创新也是推动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陈秋华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实施和全球碳市场的逐步建立,风电正加快融入千行百业,亟须通过产业协同、模式创新和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金风科技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风电跨界发展的道路上,金风科技积极发挥自身在清洁能源装备、开发和应用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和再造源、网、储、荷各能源环节,为不同场景提供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例如,在河南叶县,金风科技较早地尝试了村集体经济参股风电项目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打造了风电促进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内蒙古兴安盟,金风科技深入探索了风电制氢耦合制绿色甲醇的技术路径,为全球航运业巨头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合作伙伴提供了绿色燃料,为风电产业的跨界合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风电新场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机制上的挑战。陈秋华指出,从电力市场到碳市场,再到退役风机循环利用的后市场,风电新场景在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同时,还需在机制上进行完善。在政策方面,亟需尽快明确海上风电政策的顶层设计,出台“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开发规范和标准,并建立起风机循环利用的标准体系。在碳市场方面,需要对接国际标准和方法论,布局低碳生产标准体系,打通绿电消纳和碳减排机制。在电力市场方面,随着机制制度的不断完善,风电产业应主动适应电力市场的变化,打造专业团队、开发智能电力交易辅助决策系统,构建全方位交易风控体系,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
展望2030年,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前行。在政策和市场的协同发力下,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中国风电产业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陈秋华表示,金风科技将继续围绕场景需求牵引与技术创新驱动,以创新为引领、以融合为路径、以可持续为目标,全面推动风电技术的迭代升级与应用场景的多元拓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金风科技将致力于构建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林 楚)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