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民政部公布了我国南海部分岛礁标准名称,包括西月北岛、司令沙岛、鱼嘴礁、贝壳礁、折扇礁等。
为什么有的是“岛”,有的是“礁”?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从“岛”说起。它的上面是“鸟”的略写,既表示鸟类,也代表读音;下面是“山”,代表高出水面的陆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岛屿是海鸟的栖身之地,因此古人用鸟和陆地组成了“岛”。
“岛”的本义是海岛,也就是海洋中四面环水的陆地,比如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等。三面环水、一面连接大陆的陆地,被称为“半岛”,比如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海洋里簇聚成群的岛被称为“群岛”,比如西沙群岛、舟山群岛等。如果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岛,远离大陆和其他岛,那就是“孤岛”。领土由一个或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被称为“岛国”,比如冰岛、日本、菲律宾等。
我国共有海岛11000多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有7000多个。《海岛保护法》明确,本法所称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我国有居民海岛达480多个,意味着有很多人在海岛上生活。
“岛”经常和“屿”一起出现。“屿”由“山”和“与”组成,是个形声字。形旁为“山”,表示和山、陆地有关;声旁为“与”,代表读音。它的本义是小岛,面积比“岛”要小。我国名气最大的“屿”莫过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鼓浪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厦门岛的面积则是158平方公里。不过,“岛”后来泛指江河湖泊中四面环水的陆地,无论大小,比如湖心岛、江心岛等。而“屿”也表示平地小山,《六书故》说“平地小山,在水为岛,在陆为屿”。
“岛”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比如“蓬岛”指的就是蓬莱岛。传说,在渤海东面有一个无底的深渊,名为“归墟”,无论天上地下的水,都汇流于此。在归墟之上有5座仙岛,岛上居住着仙人。可是仙人也有困扰:这5座岛是没有根的,随着潮水晃来晃去。仙人们向天帝求助,天帝召唤来了北海神。北海神找15只大海龟,3个一拨,轮流驮着5座仙岛,6万年换一次班。此法果然有效,这些岛稳如磐石,仙人得以安居。
可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却被一个钓鱼佬打破了。原来,在海边有一个龙伯国,该国人长得特别巨大,寿命极长。一天,龙伯国的一位巨人来到海边钓鱼,收获颇丰,钓上了6只大海龟——恰好是奉命驮仙岛的海龟。于是有两座岛沉入了大海,剩下3座,分别是蓬莱、方丈和瀛洲。蓬莱是它们的代表,所以我们一看到“蓬莱”“蓬岛”,就知道诗人是在说仙岛、求仙了。
古诗词里也有“屿”。孤零零的小岛叫“孤屿”,谢灵运在《登江中孤屿》中写道:“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烟雾弥漫的小岛是“烟屿”,杜牧在《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中写“夕风飘度曲,烟屿隐行舟”,意境都十分美。也有不少诗人把“岛”“屿”连用。李白的诗里有“仙峤浮空岛屿微,东风吹破水中天”;杜甫有“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杨万里写“天边岛屿空无际,烟外人家澹有痕”。
在现代汉语里,“岛”的使用范围比“屿”要大。交叉路口划出的一小块区域也被称为“岛”,比如中心岛、安全岛、交通岛等。“屿”则一般用于“岛屿”或地名里,很少单用。
再来说“礁”,这个字由“石”和“焦”组成,是个形声字。形旁为“石”,表示岩石;声旁为“焦”,代表读音。本义是礁石,也就是海洋或江河中隐在水下或略高出水面的岩石。礁石分不同种类,比如在海面上能看到的是“明礁”,海面上看不到的是“暗礁”。有些礁石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而成的,被称为“珊瑚礁”。
仅仅从字形上,我们就很容易分辨“岛”和“礁”的区别:岛的面积一般较大,有“山”,还有“鸟”这样的动物,肯定也有植被,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而“礁”是由“石”构成的,面积小,没有植被,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拥有岛主权的国家可以以岛为基点,获得众多的海洋权益,包括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而礁就没有了。
在南海,除了“岛”“礁”,还有“沙”。我国领土最南端就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沙”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由“水”和“少”组成,“少”的本义是小沙粒。小水冲刷,形成细碎的小沙粒。“礁”和“沙”分别强调不同的质地:前者是由岩石构成的;后者则覆盖着沙粒和珊瑚碎屑。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