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成为头部企业需硬件、模型、数据能力同时具备)
作者:罗宾
出品:明亮公司
近日,在博时基金举办的2025科技投资系列圆桌沙龙-机器人专场中,博时基金基金经理与优必选(9880.HK)投资者关系负责人陈建泉、国泰海通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肖群稀与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研究员顾恒轩共同讨论了二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现在及未来节奏的判断。
肖群稀表示:“从6月至今的三年,二级市场人形机器人板块经历了三轮投资周期,在始于去年9月24日后的最近一轮涨幅中,我们统计了175家人形机器人主题的上市公司数据,期间整个板块录得了一倍以上的涨幅,一些龙头公司录得3-5倍涨幅。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目前,二级市场最关注的是本体厂商和供应链是否具备量产条件,及量产节奏。”
另外,对于一些头部机器人企业提出的未来3年达到百万台的产量指引,顾恒轩指出,相对于具体数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十万或百万,意味着厂家已经找到一个或多个大规模商用场景,而这一点很有可能实现。
以下为「明亮公司」总结的圆桌讨论的主要问题:
Q:李��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
陈:陈建泉 优必选投资者关系负责人
肖:肖群稀 国泰海通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顾:顾恒轩 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研究员
机器与人类效率比达1:1时,可能迎来涌现时刻
Q:优必选日前展示了群脑网络(BrainNet)的能力。机器人本体厂商各自在大脑、小脑还有硬件上面的侧重点区别比较大,为什么大家会在各个侧重点上面有这么大的一个差异?对优必选来说,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重点是在哪一个方向?
陈:差异来源于资金投入方向的选择和公司研发进程的不同。我们发现引领性的海外头部机器人本体企业都有长远的目标,但在场景落地中也都会有务实的策略,兼顾短期落地。
在过去几年供应链发展不充分的时候,优必选在不同的场景探索;现在经过对客户进行两年的数据收集及场景测试后,我们的本体技术成熟度已经能够在工业场景中落地,但目前除了本体智能,要同时发展群体智能,以适应在工厂里的多机协同和调度。
Q:硬件更多追求性价比平衡,根据我们内部研究,行业走向成功的关键点更在于软件大脑、小脑及多机型联动的突破。随着数据量增加,机器人大脑可能会出现涌现现象。这里有两个问题:如何高效获取机器人训练数据?目前是否已出现涌现现象(如动作泛化能力)?
陈:(1)数据获取方面,当前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即便是头部公司,样本数量也有限。我们主要通过端到端采集、模仿学习和仿真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其中,机器人成功完成任务过程所产生的数据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真实场景对机器人数据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增加机器人数量(部署几十台)、从正确完成的任务中获取有效数据等方式,提高机器人在工厂里的单任务泛化能力。
(2)涌现现象还为时较早,我们现阶段聚焦“以点带面”策略:先完善好单场景任务(如搬运),再逐步扩展到分拣、安全检测等场景。我们还很难判断需要扩展多少个场景后能达到涌现时刻,但预计未来2-3年内,机器人能够做好5-6个场景的任务,机器与人类效率达到1:1匹配时,后续场景中就可能迎来全面泛化的涌现时刻。
Q:一个存在已久的讨论: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采纳人形?您的观点是什么?
肖:总结一下支持完全“人形”的理由:一是环境友好性,人形机器人更易融入为人类所设计的客观环境;二是人形具有通用性,适应多样化地面和工作场景。反对的原因一是效率问题,轮式底盘机器人在特定场景(如产线搬运)的效率更高;二是人形的成本更高,单个售价可达30万元以上。
我的观点是双足人形机器人是未来,尤其是在家庭场景里。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将不会是很大问题。当然工业场景里可以做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工业应用场景门类很多,机器人形态可能是非统一的。
未来3年将找到商用放量场景
Q:大家都认为2025年是一个量产的元年,一些头部公司对2027年-2030年的行业产量做了一个比较大数量的指引,可能达到百万级别以上产量。怎么看这个产量的准确性?是否过于乐观?
顾:我认为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台的绝对值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隐含的信息是到了这个数量级以后,一定已经找到了能够大规模放量的一个或几个下游行业,让人形机器人有了真正的商用价值,这与目前的几千台产量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所以未来两三年内,人形机器人大概率可以找到这样的商用场景。
Q: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处于纯投入阶段,作为上市公司,优必选如何平衡财务压力与长期投入?
陈:这是我们长期以来都要考虑的问题。相比与成立之初的几年,在海外头部企业带动国内机器人供应链及应用场景发展后,争议的声音变小了。我们从2017-就开始把模块化的技术以降低应用难度的方式落地到教育、工业、物流等行业,为公司提供现金流支持。
我们相信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容量足够大,这个赛道不会只跑出一两家机器人本体公司,所以对我们来说,要找到最合适的落地场景,并坚定持续地投入。我们希望找到更长期的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们也认为人形机器人到了第二个阶段――获取和交付规模化订单的阶段,这也是我们今年的目标。
核心零部件投资:看好触觉传感器、丝杠等增量机会
Q:在二级市场投资机器人产业,目前更多是投资于核心零部件企业。站在本体企业角度,哪些零部件对人形机器人比较重要?
陈:首先,关节数量最多,成本在机器人本体中占比较高。关节零件又包括电机、减速器、丝杠等。电机产品相对成熟,但丝杠是相对较新的产品,竞争开始加剧,但两三年后这类产品的参数、制造标准会收敛统一,这也意味着率先实现量产的零部件厂商将更具优势。另一些比较重要的是传感器、芯片等壁垒较高的部件。
Q:哪些零部件环节最有看点、有投资机会?
肖:整体上看,关节模组、灵巧手模组、传感器三者成本总合占比达到本体的70%,所以首先我们会关注这些价值量较高的部件类目,选择有竞争壁垒的标的。其次也要关注各类芯片的进口替代机会。
进一步看,行星滚珠丝杠作为线性关节模组里的核心零部件,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虽然现在这个行业看似很多企业入局,但实则壁垒很高,未来只有少数龙头企业最终跑出来。另一个重要部件是谐波减速器,由于人形机器人对谐波减速器有不一样的要求,新的材料、工艺会推动这个领域有出现新的头部公司的机会。
关于灵巧手部分,我认为未来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会自制,第三方厂商的机会将会包括一些灵巧手的核心部件,如空心杯模组、传感器,尤其是灵巧手的触觉传感器。目前投资界、产业界都非常关注触觉传感器,因为它决定了机器人本体未来的场景泛化能力,从而决定了本体能触达的场景规模。相比于视觉传感器,它的增量想象空间更大。
Q:如果机器人本体真的达到了百万级别出货量,零部件厂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顾:(1)大规模量产能力。这隐含的是足够的产能、对产品性能一致性、质量的保证、足够的成本控制能力。我们过去对制造业的研究表明,把一款产品设计研发出来可能不是最难的,低成本下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最重要。
(2)研发迭代能力。在人形机器人达到终局之前,整体硬件设计方案和零部件性能的升级都存在较大变数,所以零部件厂商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和迭代能力去配合本体客户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订单能力或成市场容量判断节点
Q:机器人板块经历一段涨幅后,现在进入调整。未来会有哪些可被视为市场催化剂的产业变化?
肖:今年来到量产落地阶段,催化剂将会比过去三年多。但今年的催化剂不是上一阶段的新产品发布、政策落地,而更重要的是场景落地,即在某个场景的泛化能力或跨场景泛化能力,从而看到商业化大单品的潜力。
Q:怎么判断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迈过了0-1过程,走入1-100的阶段?会有什么里程碑事件?
陈: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市值还不能反映未来的产业落地的情况。这一点可以类比国外头部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还未量产时,市值只有四五十亿美元。
接下来要衡量行业的关键节点,就是看机器人本体企业的订单。整个行业一旦开始有真实场景落地的订单,后续的市场容量很快能够被计算出来,并且我们相信这个容量很大。客户是否买单对我们来说最重要,就像波士顿动力放弃了它的传统液压驱动模式,它的液压驱动的双足机器人有精准的运控能力,但最终还是在10年后换成了电机驱动的产品。
肖:就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成熟后,这个行业迎来爆发一样,在人形机器人行业要跟踪的是大脑、模型、数据的进化和进展速度。
对本体企业来说,能成为头部企业,需要本体硬件、模型、数据能力同时具备,因为真实场景中的优质数据会反哺硬件的发展。这些能力背后是人才的支撑,所以人才结构可能也是从外部看来一个直观的判断标准。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