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智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升级 央广网人工智能创未来主题活动举办

  央广网北京12月28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12月26日,以“锚定战略 笃定信心”为主题的“央广网财经年度对话2024”大型融媒活动在北京举行。当天举办的“央广网人工智能创未来”主题活动(以下简称“本次主题活动”)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企业代表,通过五个主旨分享与两场圆桌对话,深度剖析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进展、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央广网总裁于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所所长顾维玺,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张凌寒,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信智能中心副主任颜阳,以及来自中国移动、中电工程、中兴通讯等企业的代表嘉宾出席本次主题活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致辞中指出,回顾过往30年,科技创新一直是互联网发展的蓬勃动力,人工智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创新技术,也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近年来,随着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正在从以原始创新为特征的研发带动阶段,进入以应用创新为特征的赋能实体经济阶段,正在从科技前沿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望推动超大规模定制化以及柔性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变革。

  变革加机遇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医疗到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

  “AIGC与人机共生”“大模型产业新趋势”“立法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在本次主题活动中,五位嘉宾带来精彩主旨演讲,深入剖析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热点问题,分享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副院长魏晨光

  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副院长魏晨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现场分享了AI运用在诗歌创作、文生小说、绘画、音乐、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展望未来,沈阳提出,AIGC或将在内容生成中采用“多层生成逻辑”,从简单素材(如文字片段、图像草稿)逐步构建复杂成果。

  从ChatGPT到Sora,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单一智能到通用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用大模型加速拓宽应用场景,正在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创新的热潮。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提出,对于大模型在行业中的落地,算法、数据、评测和算力是四个关键资源。她特别强调了开源的重要性,认为开源是推动大模型技术创新的关键。

  林咏华呼吁业界加强开源协作和数据共享,共同推动大模型产业落地发展。她表示,只有通过开源协作和数据共享,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张凌寒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张凌寒带来“立法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主旨演讲。就立法如何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张凌寒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赋予资源,保障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持;第二,回应国际,破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外部博弈困境;第三,优化责任,合理限定注意义务,激发技术潜能。

  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敬华

  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敬华围绕“可信人工智能”发表主旨演讲。据汤敬华介绍,可信人工智能解决的是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的问题。

  以无人驾驶为例,汤敬华阐述了“可信人工智能”存在的刚需性。“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其行驶方向存在一定概率性。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其容错率极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套值得信赖、能够依靠的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不应是充满感性思维的,而应是更加冷静且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的。”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圆桌讨论现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本次主题活动首轮圆桌对话聚焦“人工智能+”,探讨如何通过AI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加速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法务与合规部主任陈文楷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概念中,“人工智能”代表着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手段,而“+”则是指其他行业或领域。“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高效地应用”,此概念不仅仅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本身,也指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对行业的赋能不单单是技术的叠加,更多的是对原有产品、原有服务甚至是行业模式形成支撑,以提高效率,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进而反过来对技术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赵红军提出,“人工智能+”更多是先进技术与具体行业、具体场景、具体流程的结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志萍认为,GPU、数据中心、算力网络、AI智能体……这些耳熟能详的热词都是整个产业界向前共建发展的基础,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基础能力转化为场景以及应用,这是产业界下一阶段要去探索的事情。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教育、金融、制造业等诸多传统领域,驱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此外,智慧城市、自动驾驶、零售电商等多个领域也纷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飞跃,展现出“人工智能+”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望未来,陈志萍认为,对于行业来讲,目前需求是明确的,而且市场空间还很大。未来,具身机器人、Agent等将会结合行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2025年或将有更大的突破。

  陈文楷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在更多领域融入、加速、赋能、扩展。他预测,未来从策划到推出一个App可能仅需要1至2个月,甚至更短。但在“加速跑”之前要先把规则和秩序规制定好。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所所长顾维玺总结,在有安全规则的前提下,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夯实数智基础设施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夯实数智基础设施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圆桌讨论现场

  本次主题活动的第二场圆桌对话将目光投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社会经济体系提供思路与策略。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信智能中心副主任颜阳指出,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OpenAI推出的o1系列产品,引发了广泛关注,o1的创新不仅局限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更拓展至AIGA(人工智能生成代理或行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期待。然而,尽管如此,现有的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内容生成领域,距离具备全面智能行为的AGI还有距离。

  为更好地、更高效地支持大模型创新,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表示,在大模型研发领域,零一万物吸纳了很多海内外的领军人才,也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同时也构建了多元化的算力体系。

  随着AI模型的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万卡集群的引入,AI数据中心面临的基础运营挑战愈加严峻。云计算服务商在应对这一变化时,需解决计算资源的优化、能耗管理和网络传输效率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创新中心总经理钱岭指出,在ScalingLaw(尺寸定律)还依然成立的时候,训练需求会继续驱动十万卡甚至百万卡智算中心的建设,这种智算中心对云计算服务商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和资源消耗,钱岭表示,云计算服务商应该从五个方面优化基础设施。第一,解决电力问题,云计算会让使用者看不到建设和运营的成本,但是供电问题的挑战是巨大的。第二,解决网络传输成本问题。第三,解决兼容性问题。第四,解决应用问题。第五,布局量子计算、光计算等新型低能耗超级算力。

  迈向AGI的过程中,商业化是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一环。面对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确保AGI技术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TO梁家恩认为,人工智能从技术和应用来说,最后都是C(个人用户)在用,区别主要是商业模式上是C还是B(企业用户)买单,是否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和商业模式,是否需要做企业化定制。虽然目前的AI技术架构已经可以应对足够丰富的用户基础需求,但在严肃场景下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否能达到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梁家恩分享了云知声的实践经验,优先从B端切入,减少商业闭环变量,充分利用B端的行业经验和数据积累,聚焦解决核心技术和应用问题,在技术和应用闭环验证后,向C端应用做推广。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