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当前,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构建新型技术-经济关系,而新型举国体制是这种新型技术-经济关系的制度化形式。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技术-经济关系

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席卷而来,由此塑造出新产业、拓展为新业态、凝聚为新动能,人类生产力水平取得质的飞跃,在实践中呈现出新质生产力样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就提出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新型生产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关系是有区别的。在一般意义上,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广义经济利益关系,其所涵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生产关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但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构建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多的是指以促进新技术研发、塑造新产业、拓展新业态和凝聚新动能为主要目标的生产关系,其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性。换言之,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指向的是一种新型技术-经济关系。

在传统的科学研发和产品研发领域,高校集中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院所生产偏向于产业链前端的研究成果,企业侧重于应用性技术成果,政府分别对这些主体的研发活动进行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在这种模式下,技术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度比较低,成果转化难度大,终端需求向前端传递的速度慢,生产力质变和跃升的效率也相对低下。为此,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就必须协调政、产、学、研、用、金等多个方面的力量,通过理顺各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和管理服务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更快发展。因此,这一领域的生产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特定属性的生产关系,即新型技术-经济关系。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型技术-经济关系的制度化形式

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形成产品再到产生销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自发形成的过程,而是需要塑造新型技术-经济关系,调节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新质生产力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的阶段切换和持续跃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新型技术-经济关系是以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其制度化形式的。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作为新型技术-经济关系制度化形式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了不同要求。在新技术研发阶段,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点在于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工作。新技术的萌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微观创新主体提出的新技术路线面临着极强的不确定性,全新的技术方案面临着很大的应用风险。新型举国体制在这个阶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在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开展原始创新,取得首发成果。

新产业的出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从1到10的产业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技术转化成为具有商业化能力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政府要促成科研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的密切对接,为新质生产力开辟商品化道路。

www.tstingmi.com 提供内容。